您當前位置:主頁 > 人生回憶 >
人生回憶
一位甘肅政法干部的歲月沉思大型系列報道連載
時間:2017-08-31 08:17 作者:裴國棟 來源:中國報道新聞網 點擊量: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
(本報北京訊)裴國棟 男,漢族,出生于1950年7月17日(農歷6月初3日)。甘肅省清水縣賈川鄉裴家莊人。甘肅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曾先后任天水地委報道組新聞工作者、清水縣委報道組組長、天水地區勞改支隊辦公室主任、天水地區司法處辦公室主任、天水市法學會秘書長、天水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天水市委政法委副書記等職。2010年按副地級干部待遇退休。在國家級、省級報刊雜志上發表過近千篇文稿;起草撰寫過大量的公文類文章。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曾多次受中央和省、市的表彰獎勵。中央組織部﹑中央綜治委曾給予嘉獎。
作者故居— 清水縣賈川鄉裴家莊
作者工作過的地方—天水市人民政府
2016年5月份少華社長采訪作者裴國棟時的合影。
主席顧亞東,前往甘肅天水作者裴國棟家中看望并合影留念。
自 序
我原定的書名為《往事回睦》,在修改時總感到平淡無味。文章中涉及的許多內容是自己成長過程中對社會、人生、世事的一種洞察和審思。即更名《歲月沉思》為本文的書名。
書槁成文后“中國報道新聞社”以《一位甘肅政法干部的—歲月沉思》為標題分別在“中國報道新聞網”、“中視網”、“一畫開天藝術網”三個媒體同步并機連載。對我鼓舞很大,督促我對此文進行了修改校正。
《歲月沉思》實際是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為主線,真實地記錄了記事以來近六十年個人、家庭以及整個家族在社會變革中的悲歡離合。本書從家庭變遷、個人成長過程和事業奮斗中折射出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環境、風土人情和社會發展變化過程及自己人生旅程中的成敗得失。它用真實的史料,把人生經歷中發生的一些事件呈現出來,表現出了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血肉關系。實際是我人生的感悟,歷史的見證、時代的記錄,也是本人對一些社會問題的思考。
時光流逝,荏苒的時光就這樣悄悄地,慢慢地消失了。
在我短暫的一生中,走過風、走過雨;經歷失敗、體會成功;品嘗過痛苦、享受過歡樂;走過泥濘、踏過坎坷、經歷過挫折和萬苦千辛才幸運的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陽光小路。遠去的塵封往事值得品味,逝去的青春值得回憶,走過的路子留下了時代的印痕,藴含著成長的足跡。
往事歷歷在目,心緒不堪回首,每當我閉上眼睛沉思,那故鄉的炊煙、童年的月夜、父母親的教誨,還有身后留下的串串人生足跡,以及那山間不知名的花草發出的淡淡清香和村前東流小河潺潺的水聲……猶如一幕幕古老電影鏡頭似的在腦海反復顯現,仿佛把我帶到了已然逝去卻永不會磨滅的遠方。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幼年經歷了人民公社化“大躍進”和三年困難時期的忍饑挨餓;上學期間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在停課鬧革命的浪潮中上北京接受毛主席檢閱和“長征大串聯”;退學回鄉后,在生產隊“農業學大寨”運動中披星戴月,戰天斗地,投入到改天換地的戰斗行列;在公辦小學下放到大隊來辦的浪潮中當上當上了民辦教師,不拿工資拿工分,在教書育人的行列工作了五年多時間;后來有幸被推薦上大學,成為特殊環境下的“工農兵大學生”;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后,先后在新聞單位、政法部門工作三十五年時間。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從一名農村放牛娃到一名國家工作人員,經歷了身份的變遷和各種政治運動?;叵肫饋磉@些歷歷在目,件件在心。
閑暇之余,和同事聊天,與家人交談,就會談及幼年時的家庭磨難;學生時代的學習生活;父母﹑兄弟姐妹的生離死別;參加工作后的崗位的變遷。這些往事,恍如昨日。故此在同事和家人的鼓勵催促下,我坐在電腦桌前,生疏地敲起了電腦鍵盤,把學習打字與往事回憶同步而行,開始回憶走過的路、沉思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事件和人物。
回憶走過的路,我珍惜了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人生在世,與父母、妻子、兒女、同事和朋友之間相處實際都是一種緣分。坦誠地說,不論是在家庭、在單位還是朋友之間,我始終懷著一顆誠摯的心,真誠地對待每一個人。我深深地感謝曾經幫助、培養、教育我的領導和同仁,使我這個農民的兒子在政府部門有了一席之地;感謝所有關心過我的親人、同事、朋友,幫我渡過工作和家庭的道道難關;感謝九泉之下的父母親,含辛茹苦地把我養大;感謝我的兄弟姐妹,是他們起早貪黑掙工分供我上學;感謝我的家人與我風雨同舟,共患于難,共同支撐了這個家庭!
在我的一生中付出與緣分緊密相連,我與任何人沒有大的過結。我問心無愧,盡管太多的辛酸融進了昨日的犁鏵;盡管難以抹去的憂傷充斥著我的心靈;盡管大半生的精力揮灑在征途上;盡管癡笑我傻的聲音揮之不去……但我做人的唯一指南是自己的良心和責任,感到慰藉的是自己的正直與誠實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我沒有著書立傳之意,也沒有在人前評功擺好之念,只是想把自己的經歷述說給后代,讓他們知道我們這代人坎坷的經歷和辛酸的奮斗史,讓他們不要忘記在人生道路上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好人之恩。讓他們牢記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開拓事業,成就美好未來,讓他們從我人生的成敗得失中吸取教訓,走好自己的路。
文章是現在寫成的,而所講述的許多事情,都是發生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到廿一世紀初的陳年舊事。當年所親身經歷過的人,有的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有的也將是古稀之年。這其中的許多事件是對是錯,歷史大多已有定論。暫無定論的我也不多加評論,只好由后人去評說罷了。
賀國棟同學《歲月沉思》付梓
馮天真 于甲午秋月
黃河岸畔幸識君,
四十年來誼長存。
生計艱難半書淚,
事業有成一路平。
孝親未盡終抱憾,
仁愛永留昭后生。
大夢醒時向晚唱,
妙筆生花著鄉親。
★ 馮天真:作者系甘肅師范大學中文系同學。
鄉愁篇
家鄉的稠泥河系列報道之(七)
我的家鄉裴家莊是個不大的村莊。全村五十多戶人家居住在北山腳下。村前有一條由西到東的河流,當地人把這條河流叫“稠泥河。”為什么叫“稠泥河”沒有具體的考證。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們那里是黃土高原丘壑地帶,水土流失嚴重,河道落差大,所流淌的水混濁的原固吧!稠泥河是牛頭河的支流,歸渭河流入黃河。記憶中的稠泥河,如同一幅珍藏多年的老畫卷,當鋪展在面前的時候我內心也似家鄉小河源源流淌而永不枯竭的河水。在家鄉黃土高原上,處處都能看到或順暢或蜿蜒曲折的小河。它們就像人體的血管一樣,遍布于鄉鎮村野,滋潤著千家萬戶。稠泥河也是如此,千百年來,小河像乳汁充足的母親,孕育著祖祖輩輩的故鄉人,也孕育著我。
稠泥河兩岸有十多個村莊近五萬多人,裴家莊就座落在這條河流的中段北岸。紀得在我小時侯,稠泥河兩岸有許多水磨坊,村民們靠水磨坊來加工面粉。裴家莊有兩座水磨坊。在那個不通電的年代,水磨坊不用機械動力,而靠水的落差產生動力帶動石磨盤來加工面粉。這兩座水磨坊是解放前村上兩戶富有人家修建的,解放后歸生產隊所有。就因為這兩座水磨坊,這兩戶擁有水磨坊的富有人家在解放初土改時,一戶被定為地主成份,另一戶被定為富農成份。在那“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這兩戶人家就成為“專政”和“斗爭”的對象,經常被批判斗爭受整。附近沒有水磨坊的十里八村的村民經常到水磨坊加工面粉。其它村的人非常羨慕裴家莊人不用人力推磨加工面粉。也都愿意把姑娘嫁到裴家莊,因為裴家莊媳婦不推磨,裴家莊人也因此而倍感自豪。水磨坊生產隊經營時,父親看管了許多年,周圍十里八村的社員把糧食運送到水磨坊按照先來后到的順序排成隊,父親照看著加工后又由他們各自運回。那時生產隊不收加工費,在所加工的面粉中“取課”。“取課”是古代一種稅賦,實際是按比例所提取所加工的面粉。父親把收取的面粉積攢起來,過段時間就分給了社員。父親雖然是看磨坊的主人,但是為避嫌疑每次分面都是我拿上袋子排隊領取。社員形容看磨坊的人是“磨老鼠”,意思是偷吃糧食,說實話自父親看水磨以后,偷吃不偷吃我家再沒有餓肚子。父親一年四季穿的衣服被面粉弄得贓兮兮的,他也很少洗,即是洗也是用繩子拴住放磨坊水渠自由沖洗,凈不凈涼干后就又穿在身上。星期日不上學我有時也頂替父親看水磨坊,學會了過稱、取課、上料等常識,也把身上搞得贓兮兮的,同學說我是“小磨老鼠”,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抱住他們把身上的面粉擦在他們身上。
“農業學大寨”運動中,裴家莊通了電,生產隊辦起了電磨坊,開始用電力加工面粉。這樣,就結束了水磨坊加工面粉的歷史。雖然水磨坊加工面粉已成為歷史,但裴家莊人沒有忘記稠泥河這兩座水磨坊曾經為他們所做過的貢獻。裴家莊人至今以水磨坊為中心取名的地方也不少。如磨背后、上磨壩、磨崖灣、磨門等一直沿用至今。
我小時侯,稠泥河不像現在這樣干涸,那時一年四季水聲濤濤,河道還有蝌蚪,青蛙,小蝦在生長。河道兩側有大片河灘,河灘上有茂密的柳樹,白洋、楸樹等林木。這些在后來的“農業學大寨”運動淤河增地中,連同水磨坊一起被平掉,變成了現在這個模樣。
春天來了,最先知道的是河岸上的柳樹,紛紛吐出嫩芽、抽成細葉。茅根草鉆出了地面,河岸上到處都是。岸上的槐花、桃花開后,河兩岸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花香。那時春暖花開,大嫂、大媽們來到河邊,放下竹藍,找塊較平的石塊當搓板,一邊說長道短談笑風生,一邊使勁洗衣。那時洗衣粉還沒出世,我們農村人洗衣用草木燒成的灰,一把毛灰一把水的洗。時而有調皮少婦逗玩的在大嫂、大媽臉前的水面投一石塊,水花四濺,大嫂、大媽臉上濺上了水,逗得大家開懷大笑。我們孩童最有趣的是爬上柳樹摘把枝條編一個柳枝帽戴在頭上,口中吹一個用柳枝嫩芽自制的咪咪。
夏天是小河最熱鬧的季節。晚飯后,河岸上陸續來了乘涼的人們。皎潔的月光下,涼風習習。人們聽著蛙鳴蟲唱,扯著家長里短。星期天不上學就一整天泡在涼爽的河水里,從來都不覺得厭煩。對于我們私自下河,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的老師都是極力反對。反對歸反對,總會想出各種辦法,逃過大人的眼睛。就是膽小的孩子,每看到別的孩子在河里盡情嬉戲時,總忍不住誘惑悄悄下河,剛開始還是小心翼翼地在水淺處玩耍,不一會兒便也融入到所有孩子的游戲中間。孩子們一會兒上演速度激情,玩短距離游泳比賽;一會兒進行耐力角逐,一個個像水鴨子一樣將身體倒插在水面上,看誰在水下呆得時間最長;一會兒又兵分兩路打起水仗,河面上頓時水花四起,弄得像無數條小龍在翻江倒海一樣兒。玩累了,孩子們就躲到玉米地里,安安靜靜地小憩一會兒。
秋天,河里的水草較夏天還茂盛,沒有枯敗的跡象。河道壘積著夏天暴雨浪潮送來的大大小小的石頭,這些石頭是村民們建房基的好石料,我們孩子們紛紛你爭我搶地尋找有面方的石頭往家里扛。秋天的小河非常漂亮。柳樹突然披上了黃大衣,白洋樹葉片瀟瀟灑酒忽高忽低的降落地面,漂亮的雁姑娘唱著歡樂的歌擦水而過,南飛的大雁在高空排著整齊的隊伍一隊一隊不停的飛向遠方。你看,村舍農戶家家墻頭騎著金燦燦的玉米棒子光彩奪目,柿子樹上只剩下光禿禿的果實,惹人嘴饞。家鄉真的美極啦。
冬天,河水結成冰,越凍越厚,孩子們便在上面滑冰。過河時,不再走橋上,直接從冰上過。臘月初八吃臘八在我們家鄉那里除吃臘八粥外,還有和其它不一樣的習俗。如“打馬駒子”,是把河里的大塊冰塊背回家,存放在桌子下邊自然溶化,一般從臘月初八到翻年的二月二前后才能消掉??鞓返臅r光總是短暫的,曾經懵懂的孩子們如今也已為人父。他們有的仍在家耕田種地,有的因各種情況離開家鄉到了異地,但能把家鄉人串連在一起的還是家鄉的小河。
時隔多年,小河依舊不負父老鄉親的厚望,繼續承擔著滋養鄉土的重任。無論時空如何變換,小時侯美好的情素依然在我心中永駐。小河沐浴了我的童年,撫慰了我的童心,凈化了我的靈魂,更澆灌了故鄉的土壤,充裕、成就了祖輩,見證了故鄉翻天覆地的變化,豐滿了祖輩的希冀。故鄉的小河呀,你容天、容地、容萬物,你的生命將會升華,村莊將會在你的懷抱中更加豐翼,我對你的眷戀將會和你一起永恒。
在外地工作的日子里,父母在世時,因回家看望父母,一年中多次在城市和家鄉之間來回奔波。偶爾時間寬松了,也到小河去看看。雖然父母去世,全家搬進城,特別是兄長去世,家鄉親人的減少使得我回老家的次數比過去少多了,但每次回家、小河是必經之地,在那里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瞅幾眼家鄉古老的小河。稠泥河已大不如從前。河堤兩岸的河灘已沒有了任何痕跡,出現在眼前的是平展展的水平梯田,曾經綿延幾十里的柳、白洋綠色長廊已經不復存在,河道窄了,河底也被伴隨著水土流失變得越來越深。河水已不像原來一樣豐沛,即使一年發上幾次水,也是淺淺地匍匐在河底,同一種常年生水草攪和在一起,顯得河水臟且混濁。
稠泥河除養育家鄉人民之處,有時也泛濫成災。山洪暴發,沖毀糧田,捲走土壤和肥料,給鄉親們造成損失。我記得上游發暴雨,水勢有時洶涌澎湃,把上游收割田間的田禾和木料、農具等沖下來,一些膽大的鄉親站在岸邊打撈。堂叔一次打撈上來了一位洪水捲在浪潮中的中年婦女。打撈上岸后請來醫生進行搶救,但為時已晚,她早咽了氣。四處打聽,尸體無人認領,裴家莊人就按鄉俗埋葬了這個陌生女人。
現在,稠泥河經過兩岸人民多年來的治理,特別是在“農業學大寨”運動開展以來的興修水平梯田,改革開放以來的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措施的實施,對保持水土流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稠泥河平時基本沒有多少流量,旱季就斷流了。在遇暴雨時,偶爾也發大水,但也沒有過去那樣肆虐,侵害鄉民。
家鄉的小河就是快樂和甜蜜的回憶!只能把對家鄉小河的美好回憶永久地封存,希望這種回憶能像一瓶老酒,時間越長其味道便愈發的醇香吧。
【責任編輯:劉海洋】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 周令釗與生肖狗票的36年 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近日舉辦了周令釗館藏郵票原圖暨生肖作品...
- 一位甘肅政法干部的歲月沉思大型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 (本報北京訊) 裴國棟 男,漢族,出生于...
- 一位甘肅政法干部的歲月沉思大型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 (本報北京訊) 裴國棟 男,漢族,出生于...
- 一位甘肅政法干部的歲月沉思大型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 (本報北京訊) 裴國棟 男,漢族,出生于...
- 一位甘肅政法干部的歲月沉思大型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 裴國棟 男,漢族,出生于1950年7月17日(農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