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主頁 > 徽縣之窗 >
徽縣之窗
徽縣地下黨誕生的歷史背景及地位
時間:2017-08-22 09:34 作者:辛曉云 來源:隴南日報 點擊量:徽縣,是紅二方面軍長征經過的重點地區,是中國共產黨在甘肅組織革命、開展活動的重點縣之一,是隴南地下黨的活動中心?;湛h地下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廣泛深入開展革命活動,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每個時期的任務、斗爭策略與本縣實際相結合,在經驗教訓中探索發展,在艱難困苦中砥礪前行,卓有成效地進行了黨組織的發展工作、統戰工作、武裝斗爭以及其他各項活動,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和徽縣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譜寫了輝煌篇章。
一、徽縣地下黨誕生的歷史背景。1931年“9.18”事變后,日本侵占東北三省,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激起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徽縣一批有志青年,分赴外地,或從戎、或從政、或求學深造,各自尋求救國救民真理。吳治國、葛維西、張篤、山炯堂、劉世德等20多名熱血青年分別在西安職業學校、民立中學、鳳翔師范讀書。當時,全國抗日救亡的革命浪潮洶涌澎湃,學生反對蔣介石對日妥協,常在西安民樂園集會、游行,交換對時局的認識、使在陜的他們程度不同地受到進步思想的熏陶,開始初步了解中國共產黨。1936年9月,紅二方面軍長征到徽縣,在境內活動近21天,總指揮部就設在徽縣城。紅軍廣泛進行革命宣傳活動,發動和組織群眾,建立各級地方蘇維埃政權、群眾組織和游擊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斗惡霸、籌資濟民、擴紅建政的斗爭。紅軍在徽縣的革命活動,對廣大勞苦群眾和有志青年教育很深,大家第一次真正認識了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認識到翻身求解放的道理,思想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種。1938年,兩當縣的蘇河由北平民國大學肄業回鄉,擔任兩當縣東街小學校長,組織抗日救亡劇團來徽縣宣傳演出,向擔任徽縣北街小學校長的吳治國介紹了他在北平參加共產黨領導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情況。曾在愛國將領馮玉祥西北軍任職時受過共產黨宣傳影響的熱血青年周少珊也由蘭州回到徽縣,向吳治國介紹了在蘭州與“八路軍辦事處”竇志安(時任八路軍總部高級參議兼中共甘肅工委軍事部長)、彭嘉倫(時任八路軍駐蘭辦事處處長)、謝覺哉(時任八路軍駐蘭辦事處代表)聯系并接受任務,回縣組織進步青年開展抗日活動的情況。隨后武都的王銳青由蘭州來徽縣在農貸辦事處當指導員,經山炯堂(原在西安楊虎城部任少校參謀,后受共產黨的影響回鄉辦教育任伏家鎮小學校長)介紹與吳治國認識,王銳青向吳治國介紹了曾在蘭州同陳永壽找黨的組織不遇,約定繼續聯系的情況。葛維西在陜西鳳翔師范加入共產黨后,雖未公開身份,但常給山炯堂等人秘密傳送《論持久戰》、《新華日報》和一些進步書刊,從此,他們幾人開始了創建徽縣地下黨的斗爭工作。1938年12月,徽縣建立了隴南地下黨的第一個黨小組———北街小學黨小組,開創了徽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河,也開始了它光榮而艱難曲折的奮斗歷程。
二、徽縣地下黨誕生的社會根源?;湛h地下黨之所以能夠在白色恐怖下,在國民黨統治區建立、生存和發展壯大,并把組織發展工作推行臨近各縣,使徽縣成為隴南地下黨組織活動的中心,是有其社會根源和經濟基礎的。一是正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把上級的方針、指示與當地的具體實際密切結合,并創造性運用,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二是貫徹執行黨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和共同對敵的方針,根據給各個不同時期的斗爭策略,在民族、宗教上層各界愛國人士和國民黨各級政權中的民主進步分子中,堅持開展統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三是堅持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使黨組織扎根于群眾之中,取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支援;四是改造利用敵偽武裝和土匪武裝,建立人民武裝,對震懾敵人,保護黨的組織、配合解放起了積極作用。
三、徽縣地下黨誕生的歷史地位。從一個黨員的發展到一個支部的成立,從組織武裝斗爭到配合迎接解放,在戰火紛飛的歲月里,徽縣黨組織燃起熊熊之火,點燃整個隴南。隨著徽縣地下黨人數的增加,黨組織的不斷發展壯大,為了適應革命形勢和革命斗爭的重任,統一領導徽縣地下黨開展工作,1939年3月,中共甘肅工委決定成立中共徽縣縣委,由吳治國、山烔堂、高健君、王銳青任委員,吳治國任縣委書記??箲饎倮?,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1946年11月,根據甘工委的指示精神,將中共徽縣縣委改為中共徽縣工委,下轄6個區工委、31個總支、252個支部。中共徽縣工委的成立,標志著隴南地區黨的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因為它既是甘肅地下黨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黨在隴南地區建立的第一個地方黨委,是隴南黨建史上的一面旗幟。從此,隴南的黨組織開始了以徽縣為中心,把組織工作推向鄰近兩當、成縣、武都、康縣、禮縣以及陜西略陽等地的艱苦卓絕斗爭活動。至1949年12月4日全縣解放,在全縣城鄉以及社會各階層中發展黨員2193人,占隴南地區地下黨總數的二分之一,為隴南甚至甘肅地下黨的發展、壯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陡拭C省1940年以來黨的工作》文獻資料中記載“甘工委關于甘肅地下黨工作開展的報告中”,列舉了1940年代初甘肅地下黨領導開展斗爭的實例,所舉證的三個例子均發生在徽縣,足以見得徽縣地下黨在甘肅的地位和活動能量。
解放后,孫作賓(時任中共甘肅工委書記)在談到徽縣工委工作開展情況稱贊道“徽縣在城市學生中工作開展得好,縣委的主要負責人高健君、吳治國領導方式是對的,徽縣縣委對黨的‘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貫徹得好,黨組織亦未遭到破壞”。這無疑是對當時在國民黨統治區內,徽縣工委不畏艱險開展工作的高度評價。
“不數既往,不能知將來;不求遠因,不能明近果”,只有對昨天的歷史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現實工作,承擔起明天新的使命,我們每一位黨員干部,都應具備學習和了解黨史的熱切意愿,積極探究一個能夠改變中國命運、改變世界格局的偉大政黨“開天辟地”、歷經九十多年不衰而更具旺盛生機活力的原因。由遠及近,徽縣地下黨組織的奮斗經歷,有著相當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深遠意義,值得我們去挖掘,讓我們從其承載的革命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擔當扛起責任使命,在不同的崗位上發光發熱,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劉海洋】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 甘肅徽縣農民變股民現場分紅喜迎 即將分發的分紅資金 2月4日,隴南徽縣的上山村村民廣場上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