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主頁 > 聚焦三農 >
聚焦三農
貧困大灣煥發勃勃生機
時間:2019-09-23 09:50 作者:網絡 來源:人民網 點擊量:
![]() |
現在的金寨縣大灣村易地扶貧安置點村民新居。攝于2019年9月。 |
![]() |
金寨縣大灣村村民在自家新房前晾曬花生。攝于2019年9月。 |
![]() |
金寨縣大灣村村民在生態茶園內采茶。攝于2019年5月。 |
![]() |
脫貧前的金寨縣大灣村一戶民居。攝于2016年4月。 |
安徽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革命戰爭年代曾是紅四方面軍、紅25軍的主要發源地,10多萬金寨兒女為革命勝利而犧牲。新中國成立后,為根治淮河水患修建水庫,金寨10多萬群眾又搬離家園、移居深山。2011年列入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全縣210個山區村中貧困村就有71個?;ㄊl大灣村就是其中最貧困的山村之一。
“大灣好風景,出門就是嶺,不是石頭絆了腳,就是茅草割了頸。”這曾是大山窩子里的大灣村的真實寫照。村里的干部群眾為了擺脫貧困奮斗了幾十年,但直到2014年底,全村37個村民組928戶3348人中,仍有554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近17%。
2015年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后,大灣村抓住新的歷史機遇,發揚革命老區自強不息、勇于奉獻精神,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擼起袖子加油干,脫貧攻堅一年上一個新臺階。2016年4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村里考察調研,與鄉親們共商脫貧攻堅大計,指示要采取穩定脫貧措施,建立長效扶貧機制,給大灣村干部群眾以極大的鼓舞。經過幾年的發展,2018年大灣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032元,實現整村脫貧出列。
搬遷住新房
2016年前,全村有207戶住在陰暗潮濕的危房中,其中18戶的老屋有上百年歷史,住上新房是村民們一輩子的夢想??h里經過反復研究,結合大灣村實際,最大限度利用各方面、各層級扶助政策,疊加使用易地扶貧搬遷、宅基地改革、移民避險解困、美麗鄉村建設等政策,統籌解決重點貧困戶搬遷費用,努力“將一片肉變成一盤肉”?,F在建成的大灣組、方灣組、基灣組、中心村莊4個集中安置點,入住貧困戶62戶201人,他們都沒有花多少自己的錢就住上了新房。村民陳澤平是第一批搬進安置點的貧困戶。當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家,問他愿不愿意搬到山下去,他回答說:“黨的這個政策好,我歡迎。”如今他告別住了50多年的破舊住房,搬進寬敞明亮的新居。房子沿小溪而立,屋內家具電器一應俱全,茶幾上擺著兩個魚缸,寓意“年年有余”。
安置點按照美麗鄉村建設要求,規范了豬舍、雞舍養殖場地,實行污水統一處理,在環境衛生方面做到房前屋后干凈、窗戶干凈、屋內干凈、廚房干凈、廁所干凈、個人衛生干凈,生產生活用具擺放規范,村莊環境整潔有序。住進新居的村民,完全改變了生活面貌和精神狀態。他們說,黨和政府的搬遷政策解決了自己這輩子最大的事情、最重的負擔,現在就有信心搞好發展、培養好孩子了。
看病不再愁
由于地處深山,因病因殘致貧一直是老大難。2014年,村里貧困戶中因病因殘致貧的高達71%,好些家庭“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場大病全泡湯”。這幾年,在上級黨委和政府幫助下,村里充分利用各方面政策資源,逐步建立了多層次的醫療幫扶機制。
村里建起兩處衛生室,各配備兩名醫生,給每個貧困戶明確家庭簽約醫生,防止“小病不治成大病”“小病沒發現,大病花大錢”。
縣中醫院安排醫務人員,定期到村組開展義診和健康咨詢,并對貧困戶特別是因病因殘致貧的貧困戶實行一對一醫療幫扶。村民周秀鳳,父親因為胃癌去世,母親冠心病、高血壓纏身,女兒又患慢性骨髓炎,全家病痛壓得她喘不過氣來??h中醫院副院長周穎結對幫扶她家后,一個月去她家兩三次,每次都帶上管用的藥,使她感覺就像親人一樣。她說:“以前像挑一百斤的擔子,現在肩上輕了七八十斤,我又活過來了。”
在醫療政策上,實行“三保障一兜底一補充”的綜合醫療保障全覆蓋。貧困戶在縣域內、市級、省級醫療機構就診,個人年度累計自付費用分別不超過3000元、5000元、1萬元,村民們稱之為“351”政策;貧困慢性病患者一個年度內門診醫藥費用,經基本醫保等報銷后,剩余合規費用由補充醫保再報銷80%,村民們稱之為“180”政策。貧困戶汪能保,老伴患高血壓,常年靠降壓藥維持;他曾患胃癌先后住院治療多次,花費很大。如今老兩口一個月藥費接近5000元,但并沒有因此返貧,他逢人就說“好政策救了我的命”。
發展拓門路
過去,大灣村人單靠種點糧食、蔬菜維持溫飽。這幾年,村里努力尋找和挖掘自身優勢,不斷在發展生產、增收致富上動腦筋想辦法。
一是做大茶產業。“六安瓜片”是金寨一張名片。村里堅持生態茶鄉定位,在上級有關部門支持下,積極改造提升1000多畝老茶園,新建1000多畝標準化茶葉基地,形成近3000畝種植規模。同時,在中央定點扶貧單位幫助下,合作發展小規模精品有機茶園50多畝。村里還引進茶產業龍頭企業,采取“企業+農戶”模式,企業經銷,農戶務工,打造大灣茶葉產業鏈?,F在,大灣產的“六安瓜片”名氣越來越大,村民賣茶都要揣著身份證,向客戶證明原產地就是大灣村。
二是搞旺旅游業。大灣村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鬃嶺腳下,緊鄰國家5A級景區天堂寨,春有山花爛漫,夏有林海碧波,秋有松竹含香,冬有雪壓青松,加上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發展旅游很有條件。村里利用這些優勢,發展民宿,搞起20多家農家樂,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三是壯大種養業。村里利用山區山場面積大的優勢,采取“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貧困戶”模式,引導貧困戶發展黃牛、山羊、黑毛豬、土雞等特色養殖。同時,繼推行光伏發電扶貧后,又探索出農光互補模式,利用光伏板間隙地種植大棚靈芝。每個大棚種植8000棒靈芝,每年實現經濟效益4萬元,直接帶動貧困戶顯著增收。
現在,大灣的村民初步過上了“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白天忙活、晚上數錢”的日子。他們說,過去“一年吃不了一頓肉,人人肌瘦臉發黃”,現在“遠近出門車輪滾,家家處處地生金”。
致富靠奮斗
在大灣村,比勤勞、比致富已經成為新風尚。村民們都相信,只要干部群眾鉚足了勁,擰成一股繩,用雙手去努力奮斗,就一定能脫貧奔小康。
干部決心大。大灣村黨總支書記何家枝感慨地說,當年村干部工作難干,自己每天晚上都堅持看書,天天想著考出大山。如今,看到自己的辛苦能夠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很快樂,很有成就感。村黨總支第一書記余靜前不久查出喉嚨長了息肉,手術后醫生囑咐要休息一個月,但半個月后她就出現在村里。她下鄉扶貧4年多,成為不少貧困戶的“孝順女兒”,可自己年幼的女兒卻“養在手機里”,只能在工作之余視頻聯系。她說:“只要大灣村一戶不脫貧,我就堅決不撤崗。”一位扶貧干部告訴我們,大別山漫山遍野的映山紅是老區的“底色”,在脫貧攻堅爬坡過坎、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更要苦干、實干、拼命干。
黨員熱情高。村黨總支建起脫貧攻堅“聯幫”平臺,村里黨員戶、入黨積極分子本著就近就親、量力而行原則,選擇貧困戶進行幫扶。貧困戶楊習倫,在黨員俞紹奇幫扶下成了養殖大戶,今年還準備辦農家樂。他拆掉家中新房臨街的那堵墻,改成落地窗,用他自己的話說,“好日子就是要曬出來”。黨員周端信說,如今黨支部開會,話題主要是脫貧致富,大家都七嘴八舌獻計獻策,明顯比以前熱鬧了,黨員更像黨員了。
群眾信心足。余靜回憶,剛來大灣時,村民對脫貧致富沒有底氣,也沒有辦法,經過這幾年努力,大家眼里都是藏不住的活絡,“頭腦一轉就是一個主意”。年近七旬的陳澤申,中年喪子喪妻,曾為了“轉運”,聽風水先生的話改了家里大門朝向,然而真正改變命運的是黨的好政策和自己的雙手。這幾年,他的生活一年一個樣,先是忙著養羊、種天麻、采板栗,現在成了茶廠的工人,收入以每年1萬元速度增長,2017年主動申請摘了貧困帽。見到我們,他興奮地說:“咱可向總書記拍著胸脯保證過,不怕年紀大,就怕志氣短,躺著等幫扶,這事我不干!”
“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張燈又結彩呀,張燈又結彩呀,光輝燦爛閃出新世界……”這首誕生于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歌曲,表達了老區人民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打天下、做主人的幸福喜悅之情,也成為今天金寨干部群眾首選的手機鈴聲,他們自豪地稱之為“縣歌”。金寨縣委書記潘東旭感慨地說:“前天,銘記紅色土地、烽火崢嶸。昨天,難忘艱難歲月、負重前行。今天,感恩各方關愛、砥礪奮進。明天,希冀美好愿景、造福人民。”當地干部群眾堅信,只要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大力弘揚老區革命精神,就一定會迎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ㄐ氯A社北京9月21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22日 02 版)
責任編輯:劉海洋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 文化興村聚民心 唱支山歌頌黨恩 冬日暖陽灑在秦州區牡丹鎮辛兆坡村房前屋后,暖身又暖心!新...
- 展漁獵文化 興冰雪產業 1月5日,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第十三屆達里諾爾湖冬捕旅游...
- 重慶石柱中益鄉:“吃得黃連苦,才 仲冬時節,寒風凜冽。86歲的馬培清坐在沙發上,在電烤爐的溫...
- 黃土地鄉村游拔節生長 岢嵐縣宋家溝村風光優美。 趙文君攝 靈丘縣車河村民俗博物館...
- 貧困大灣煥發勃勃生機 現在的金寨縣大灣村易地扶貧安置點村民新居。攝于2019年9月。...
- 革命老區岳西縣摘帽一年后 安徽岳西縣,地處大別山腹地,縣域層層疊疊都是山。山是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