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主頁 > 中國榜樣 >
中國榜樣
瑪可河的日與夜(保護區里的年輕人
時間:2020-08-24 09:38 作者:網絡 來源:人民網 點擊量:
![]() |
瑪可河掠影。 |
![]() |
馮智鵬給林木幼苗除草。 |
![]() |
卡日土保在巡山。 |
核心閱讀
位于青海班瑪縣的瑪可河林區,是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也是三江源區域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原始林區。
育苗、觀測、管護……這里,有一群年輕人,生活在林場、工作在林場。從青海省的木材基地,到省重點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區,瑪可河林區的轉變中,他們盡了一份力。
在青海境內,大渡河被稱為瑪可河。
大河兩岸,山高谷深,層巒疊翠,這里就是三江源區域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原始林區——瑪可河林場。
平均海拔3100米,面積超過10萬公頃,這里原是全省的木材基地,現已成為省重點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區。在這里,有一群年輕人,他們頭枕瑪可浪,相伴松山濤,用青春把瑪可河林場這顆青藏高原上的“綠寶石”擦得越來越亮。
9:00
麥浪溝
管護員卡日土保,30歲
9公里巡線路
備齊風干的牛肉、拌好的糍粑,還有防曬的帽子、墨鏡……卡日土保一天的工作,就在妻子貼心的叮嚀中開始了。
今年30歲的卡日土保,是瑪可河林場的一名生態管護員。他中等個頭,頭發自來卷,黝黑的面龐上掛著爽朗的笑容,粗壯的手臂顯得格外有力。
卡日土保已經工作9年了。“喏!這就是我負責的地方。”搭上卡日土保的摩托,記者來到了他負責巡護的區域——麥浪溝。陽光透過高聳的云杉灑下來,林中傳來陣陣鳥鳴。沒走幾步,人就喘不上氣來。抬頭一看,卡日土保卻已經在高處,正給一棵圓柏“體檢”。
“森林管護防火、病蟲害預防報告、野生動植物監測等,都是我的工作職責。”談起工作,有點內向的卡日土保打開了話匣子,“我相信,樹跟人一樣,是有生命的,會生病,也需要關愛,它們像群沉默的朋友”。
生于斯、長于斯,卡日土保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滿感情。在班瑪縣,由村子承包林地、村民共同保護的“社區共管模式”逐漸成熟,卡日土保的父母也都參與其中。“每天光是看著這青山綠水,心里都舒坦。”卡日土保感嘆。
一條條彎彎曲曲的小徑通往山頂,仿佛一根根經絡遍布林場。“這都是我們管護員和鄉親們共同踩出來的。”卡日土保指著腳下的路說:“現在還好。到冬天,踏雪巡護,一趟下來,衣服外面結冰、里頭出汗,眼睫毛上都是雪花。即便這樣,管護員們還是堅持每天巡護,因為只有走一趟,心里才踏實。”
在瑪可河林場,有233名像卡日土保一樣的管護員,其中30歲以下的約占30%。每人每天大約走9公里山路,每年工作300天以上,巡護已經成了他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這其中,有枯燥寂寞,也有歡聲笑語。臨近晌午,大家找塊空地拿出食物,圍坐一圈吃飯、唱歌,興致高了,還有人跳起了鍋莊??ㄈ胀帘D贸鍪謾C,錄了一段視頻傳給妻子,伴著電話那頭的笑聲,大家繼續踏上了巡護的路。
14:00
燈塔鄉
“保育員”張啟成,30歲
5個筆記本
午后的陽光頗有幾分毒辣。沿著瑪可河一路往下,4米多寬的小路上,滾石、滑坡的痕跡隨處可見。來到燈塔鄉,張啟成開始例行的野外調查。
“剛來的時候怕,現在已經習慣了。”綠色皮卡里說話的這位小伙子,叫張啟成,是瑪可河林業局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隊的一名隊員。從西南林業大學畢業后,他在廣西種過速生林,在西寧干過園林綠化。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了瑪可河林場,今年已經是他在這里工作的第四個年頭。
“從西寧出發,大車顛簸了17個小時才到林場,路上一個急轉彎,行李鋪蓋都被甩到河里,我當場沒忍住就哭了。”回憶起第一次來瑪可河林場時的情形,張啟成笑了起來,“到林場后,同事們的熱情消解了失落。特別是第二天早上一睜眼看見巍峨連綿的青山、高聳入云的古樹……瑪可河畔一下子吸引了我”。
克服了想走的沖動,把寂寞轉化成熱情,很快,林學專業出身的張啟成就找到了用武之地。野外調查、作業設計、方案編制,從理論到實踐,從新手到行家,張啟成有自己的感受:“這里真的是進行相關研究的寶庫,是我們實踐的舞臺,更是我們學習的課堂。”如今,他對林場里各片區的樹種及生長情況了如指掌,5個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跡,見證了青春,也記錄了成長。
查看地形、標準測量、喬灌草調查……這些專業名詞已經占據了張啟成的生活。“我的工作就兩個方面:一是為植樹造林做好前期準備,二是觀測已栽植樹木的生長情況。前者好比先遣隊,后者類似保育員,為的都是讓樹林長得更好、更健康。”他說。
如今,林場里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正式職工達72人,占員工總數近一半。思維的碰撞,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成果:2017年至今,瑪可河林場生移栽苗總量從40萬株提升至400萬株,新育苗保存率從30%提升至85%,林場營造林工程的質量實現突破。但對張啟成和他的同事們來說,最有意義的不止于此。
之前,瑪可河兩岸的居民以伐木為生,大片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壞,人與林的關系極度緊張。“而現在,每年5月,植樹季一到,當地的植樹工人們全家上陣,平日里人煙稀少的山谷中熱火朝天,那場面像盛大的節日。”張啟成摸摸頭,笑著說:“我相信,家家參與、人人動手,這樣的植樹更有意義。”
20:00
溫室大棚
育苗人馮智鵬,29歲
百萬株幼苗
8月的青海南部地區,天黑得很晚。夕陽熱烈地燃燒著,瑪可河林場的大院,迎來了一天中的歡樂時刻。
籃球場上,搶斷、投籃,激戰正酣;辦公樓前的廣場上,歡快的音樂伴著旋轉的舞步,鍋莊是姑娘們的最愛……如果這些是激情最直接的表達,那么智能溫室里,則有對激情的另一種詮釋。
溫度調節、墑情測試、長勢記錄……29歲的馮智鵬正加班加點,觀測一批自主培育的樹苗。一個個紙杯大的穴盤內,衛茅、冷杉、四川丁香的幼苗正茁壯成長。“這是我們的育苗基地,近百萬株未來的參天大樹在這里邁出成長的第一步。”馮智鵬自豪地介紹。
瑪可河地區海拔較高,可選擇栽植的樹種少,從外地移植的樹種成活難度大,所以,自主培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瑪可河林業局營林部展開科研攻關,從川西云杉母樹林研究,到鱗皮云杉播種育苗技術突破;從低效灌木林更新改造,到果洛野生種子植物比較……如今,高原造林的關鍵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
瑪可河林業局營林部部長馬應龍告訴記者:“2014年至今,我們年出圃的優質上山苗從10萬株提升至90萬株;各類苗木庫存量從300萬株提升至1400萬株。這個成績離不開這些年輕人的貢獻,他們是絕對的主力。”
說著,馬應龍帶記者來到另一處大棚里——川貝種植基地。“作為中藥材,川貝吸引了許多居民采挖,林場植被受到很大影響。后來,我們決定建一個川貝種植基地。把種子無償分發給當地群眾,這樣既能減少采挖對植被的影響,還能幫他們致富,一舉兩得!”馬應龍介紹,“目前,川貝種植面積已經達到3畝,預計在未來5年內,就可以實現推廣。”
結束一天的采訪,走出川貝種植大棚,天色已經暗淡。遠處宿舍樓上的點點燈光透過玻璃,照亮了林場的路,仿佛也照亮了背后的山。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24日 14 版)
最新文章
- 瑪可河的日與夜(保護區里的年輕 瑪可河掠影。 瑪可河林業局供圖 馮智鵬給林木幼苗除草。 本報...
- 汪洋對阿曼進行正式訪問 11月13日至16日,應阿曼國家委員會主席蒙澤里邀請,全國政協主...
- 展龍鳳新貌 譜盛世歡歌 訪大冶市龍鳳山農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合伍 人物簡介...
推薦文章
- 大醫精誠寫大愛(一線抗疫群英譜 人的生命是第一寶貴的為了人民的身體健康和安全,我們可以不...
- 瑪可河的日與夜(保護區里的年輕 瑪可河掠影。 瑪可河林業局供圖 馮智鵬給林木幼苗除草。 本報...
- 重慶有個警察之家,三代從警 朱廣魁(中)向朱曉曇(右)和朱寧講述重慶歷史。 本報記者...
- 在海南最艱苦的水電站 一群年輕人 車出???,西行南下,先走兩個小時高速到昌江,再開兩個小時...
- 守護好山水 守望好日子 圖①:盧元紅在巡山途中清理枯枝雜草。 余廷剛攝(人民視覺)...
- 帶著文化“家當”出深山 圖為居民在安龍縣五福社區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居住區表演節目...